新时代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2024)举办
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
經濟學的「乘數效果」:為什麼經長說酷碰券有四倍效果? 為了挽救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緊急經濟衰退,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擴大支出的策略,試圖增加國民所得與流動性直到本文截稿前(5月5日)都尚未上路。
圖片來源:陳湘琦(橘子紅了) 政府將酷碰券政策定義為振興階段政策,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以及經濟部等政府相關部門,雖然目前在社群都仍將宣傳主力放在疫情中紓困政策上頭,卻也都曾在紓困政策相關貼文的內容中,多次呼籲大眾酷碰券政策的定義:不是紓困政策,而是疫情後振興。什麼是乘數效果呢? 在經濟學理論中,暫不考量進出口時,國民所得會等於民間消費、廠商投資、政府支出的加總。除了紓困項目,政府也陸續規劃振興消費政策,其中,最受矚目的正是主打「你消費、我來折扣回饋」,透過行動支付平台,在適用通路消費,每人每月優惠25%、上限1000元的「酷碰券」政策。對比台灣現狀,財政政策的符號意涵連結政治角力的狀況,也發生在時常和酷碰券一起被提及的消費券身上。《華盛頓郵報》指出,川普在紓困津貼印上自己的名字,是前所未有的舉動。
美國的儲蓄率相對低上許多(2017年僅17.5%,世界排名113),除了較無影響乘數效果的理論意義外。在紓困通知信件與支票上高調放上個人標誌,多少有著宣示政績的意味,川普此舉在媒體輿論上博得的關注與宣傳效果可說是相當龐大。例如「女司機」、「男護理師」。
不過,在常見的藝術史書寫中,有一個看來不重要,但好像又很根本的問題,悄悄地困擾著敏銳的讀者:莫利索是一名「女畫家」,還是「畫家」? 「女性藝術家」該是一個特別分類嗎?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看上去那樣好回答。更精確地說,只有在「一般(大多數)/特例(稀少)」的結構存在時,這種特殊性才必須強調出來。在職業頭銜上加上性別標示,乍看理所當然,但實際上也同時提醒著所有人,這樣的稱呼意味著某種「特殊性」,因為我們並不會特別稱達文西、畢卡索是「男性藝術家」。展示內容以人物畫與肖像畫為主,參觀者藉由八個不同的主題,循序認識這位不凡藝術家的作品與職業生涯:「描繪現代生活」、「戶外人物」、「梳妝中的女子」、「盛裝之美」、「完成/未完成:『在流動中凝結某物』」、「工作中的女性」、「窗與門」,而最後以「自己的工作室」作為結尾,引用了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剖析女性創作歷程的著名意象「自己的房間」,更是別具深意。
將「女性藝術家」視為一個分類,當然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對個人能力及少數族群成就的肯定,不過另一方面,也凸顯出過去女性在以男性為準則的藝術領域中,必須加倍付出努力,奮勇突破社會規則為女性設下的重重限制與障礙,才能受到專業上的認可。不過,隨著性別議題逐漸普及以及更多史料的出現,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奧賽美術館的策展者,已不再需要像早期那些領頭披荊斬棘的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者一樣,必須高舉性別大旗,急於強調莫利索的女性身分,而是將性別處境做為歷史脈絡的一環來理解,更專注且全面地探索她的藝術成就。
我們透過整個展覽所認識的是一位風格洗鍊、地位重要的印象派畫家,而不「只」是一位有藝術才華的女性。主要策展人,同時也是現任奧賽美術館典藏保存部門主任帕蒂(Sylvie Patry),並未刻意塑造莫利索的女性形象,而是將焦點鎖定在藝術家的專業意識上。這次的展覽意義重大,是法國國家級美術館自1941年的橘園美術館(Musée dOrangerie)以來,首次以她個人為專題所舉辦的大型特展。文:楊尹瑄 可能很少人知道,法國畫家貝絲.莫利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和她的同儕好友馬內(Edouard Manet,1832-1883)、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一樣,是印象派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一個專業畫家的堅持 莫利索出身藝術氣息濃厚的布爾喬亞家庭,與同為畫家的二姊愛德瑪(Edma Morisot,1839-1921)結婚後便停止創作的情況不同,在和馬內的弟弟厄金(Eugène Manet,1833-1892)結婚後,丈夫大力支持她持續創作,並一起投入策劃展覽、推廣印象派藝術的事業中。藉由強調其性別而為其正名,是否可能一不小心,反而先入為主形成我們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標籤?是否可能會落入一個帶有偏見的框架裡,像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史家一樣,談到莫利索時認為「女性的藝術就該是這樣」[1],而誤以為所有女性畫家都應該符合、或展現出同一種女性特質的風格?我們是否能瞭解女性在傳統藝術界的困境,在為其「平反」的同時,又能將她們每個人視為不同的個體,客觀評價其作品風格? 擺脫性別的標籤 2019年夏季,巴黎的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推出了《貝絲.莫利索(1841-1895)》大展,以紮實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的展品正面回應了這些問題獨立事業和優渥的家境,有助於她擺脫社會上對女性創作的限制,但實際上她的作品仍一直無法逃脫一般人對「女性藝術」的既有偏見。長期以來,當莫利索的名字出現時,經常被介紹為馬內名作《陽台》(Le Balcon, 1868-9)【圖1】以及多幅畫作中美麗的女模特兒,這固然是由於馬內的名氣較大,也因為莫利索優雅出眾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她的藝術家身分。
主要策展人,同時也是現任奧賽美術館典藏保存部門主任帕蒂(Sylvie Patry),並未刻意塑造莫利索的女性形象,而是將焦點鎖定在藝術家的專業意識上。更精確地說,只有在「一般(大多數)/特例(稀少)」的結構存在時,這種特殊性才必須強調出來。
在1874年她和一群藝術家朋友,選擇以團體名義獨立聯展之前,有近十年的時間她幾乎每年參加官方沙龍展,顯見她的創作能量和企圖心。我們透過整個展覽所認識的是一位風格洗鍊、地位重要的印象派畫家,而不「只」是一位有藝術才華的女性。
這次的展覽意義重大,是法國國家級美術館自1941年的橘園美術館(Musée dOrangerie)以來,首次以她個人為專題所舉辦的大型特展。這不是世界級的美術館第一次展出莫利索,1987年華盛頓國家藝廊就曾以她為名,盛大展出超過一百件作品,各種從女性主義角度進行的研究在當年蔚為熱潮,揭露女性藝術家在社會和專業圈中所遭遇到的阻礙。不過,在常見的藝術史書寫中,有一個看來不重要,但好像又很根本的問題,悄悄地困擾著敏銳的讀者:莫利索是一名「女畫家」,還是「畫家」? 「女性藝術家」該是一個特別分類嗎?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看上去那樣好回答。幾年前去世的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 1931-2017)在1971年發表的〈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一文,便為此後數十年間女性主義藝術史的研究浪潮,拉開了序幕,將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淹沒或遺忘的女性,一一重新放回藝術的編年史中,並且指出社會結構中性別權力的不對等,才是造成這個結果的主因。在職業頭銜上加上性別標示,乍看理所當然,但實際上也同時提醒著所有人,這樣的稱呼意味著某種「特殊性」,因為我們並不會特別稱達文西、畢卡索是「男性藝術家」。不過,隨著性別議題逐漸普及以及更多史料的出現,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奧賽美術館的策展者,已不再需要像早期那些領頭披荊斬棘的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者一樣,必須高舉性別大旗,急於強調莫利索的女性身分,而是將性別處境做為歷史脈絡的一環來理解,更專注且全面地探索她的藝術成就。
藉由強調其性別而為其正名,是否可能一不小心,反而先入為主形成我們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標籤?是否可能會落入一個帶有偏見的框架裡,像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史家一樣,談到莫利索時認為「女性的藝術就該是這樣」[1],而誤以為所有女性畫家都應該符合、或展現出同一種女性特質的風格?我們是否能瞭解女性在傳統藝術界的困境,在為其「平反」的同時,又能將她們每個人視為不同的個體,客觀評價其作品風格? 擺脫性別的標籤 2019年夏季,巴黎的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推出了《貝絲.莫利索(1841-1895)》大展,以紮實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的展品正面回應了這些問題。展示內容以人物畫與肖像畫為主,參觀者藉由八個不同的主題,循序認識這位不凡藝術家的作品與職業生涯:「描繪現代生活」、「戶外人物」、「梳妝中的女子」、「盛裝之美」、「完成/未完成:『在流動中凝結某物』」、「工作中的女性」、「窗與門」,而最後以「自己的工作室」作為結尾,引用了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剖析女性創作歷程的著名意象「自己的房間」,更是別具深意。
而在同一專業領域中,比例懸殊的結構組成,經常暗示著一種權力關係或規則的建構。例如「女司機」、「男護理師」。
將「女性藝術家」視為一個分類,當然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對個人能力及少數族群成就的肯定,不過另一方面,也凸顯出過去女性在以男性為準則的藝術領域中,必須加倍付出努力,奮勇突破社會規則為女性設下的重重限制與障礙,才能受到專業上的認可。文:楊尹瑄 可能很少人知道,法國畫家貝絲.莫利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和她的同儕好友馬內(Edouard Manet,1832-1883)、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一樣,是印象派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一個專業畫家的堅持 莫利索出身藝術氣息濃厚的布爾喬亞家庭,與同為畫家的二姊愛德瑪(Edma Morisot,1839-1921)結婚後便停止創作的情況不同,在和馬內的弟弟厄金(Eugène Manet,1833-1892)結婚後,丈夫大力支持她持續創作,並一起投入策劃展覽、推廣印象派藝術的事業中而愛情卻是最容易毀壞現世安穩的東西,它有太多的不可預測,付出和收穫常常不成比例。」 就在那一刻,我清楚明白,我們是必須分手了。小喬說她正打算放棄,去別的洗手間,門突然開了,走出一個約莫五十幾歲的中年男子。
老闆說她每次和老公去參展,都是搭商務艙,有時飛長途還能看兩、三部沒時間去戲院看的電影。關於婚姻與愛情,我們的看法差距太大。
真正讓我感動的是為我掌燈的陪伴,讓我在中年渡口穩當前行。不用特別做什麼去討人喜歡。
文:張曼娟 我的單身小事 年輕時被關切的終身大事, 中年以後都成了單身小事。可是我們都不快樂,不顧一切的熱烈奔放或許已經過去了,現實中的差異和彼此性格的偏執,成了鞋子裡的碎石,每走一步都艱難,恨不得脫去它,卻又因為得之不易而難以割捨。
也許大事處理不好, 小事卻是我擅長的。對我來說,放鬆又放心的狀態最理想。她告訴自己,以後千萬不能在飛機上喝酒,明明沒看見有人進去的洗手間,怎麼會有人走出來?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對我而言,刻意製造的驚喜,像是黑夜中的煙火,燦亮耀眼,但一瞬間就暗了。
至於老公,只想吃飽喝足之後,戴上眼罩耳塞,好好睡一覺。她因為出差去了東京一趟,老闆特別體恤她的辛勞,兩個人都搭商務艙。
也不必處處製造驚喜,該有也不必處處製造驚喜,該有多麼自在。」空服員看了洗手間一眼,語意含糊的對她說:「請等一下。
從愛情變為親情,明明是一種退化,怎麼會是昇華? 某些已婚男女,因為在婚姻中無法得到情感的滿足,於是出軌了。願意為一個人穩穩掌著不滅的燈火,陪伴他度過許多暗沉無光的時刻,這樣的恆毅力才是真正的感動與奢侈的浪漫。